产品服务
“我该帮孩子去向学校老师沟通一下吗?”
“我该帮孩子去跟欺负他的同学说一下吗?”
“我该帮孩子安排去参加课后补强的课程吗?”
“我是不是该劝我的孩子放弃这次机会好了?”
“如果让孩子转学是不是比较好?”
常常,家长们早已心有定见,只不过是想找人确认一下自己的做法而已。
比解决问题还重要的事情:因应问题但是,我常会说,不要急著出手帮孩子解决问题。为什么?
第一,你能确定你的解决方案是最好的吗?有很多我们大人自以为能帮上孩子的方式,对孩子而言却是愈帮愈忙。
第二,当你在最短时间内,帮助孩子铲除当前的困境,也同时移走了孩子从困境中学习的机会。
人遇到了困难会设法去解决,这是很自然的事情,但如果是解决不了的事情呢?我始终觉得,比起解决问题更重要的,是能“因应问题”。所谓因应问题,就是知道当前的困境并非一时半刻能够移除,但仍有勇气去面对,并能与困境共处,最终从中学习与成长,甚至超越困境。
换句话说,若能在不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,让孩子在挫败中学习与成长,这比起让他一帆风顺地长大,还要可贵。
让孩子感受到力量的陪伴关键就在“陪伴”这两个字。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难题,只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,非必要不过度干涉,背后的信念是:“相信孩子自有面对困难的能耐。”
举个常见的例子,孩子回到家,板著一张臭脸,说:“班上同学不喜欢我!上课分组都不愿意跟我同组⋯⋯”听到这里,你会怎么做?
“孩子,别担心,我会处理!”接著一通电话打去给导师说清楚、讲明白。或者,第二天一早冲到学校去向同学兴师问罪。你会这么做吗?小心,你可能正在帮倒忙,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自己面对困难与解决问题的机会。
如果你是静下来,问问孩子:“怎么啦?”“发生了什么事?”“我想多了解一点”然后不带评判,就只是听听孩子怎么说,接著同理孩子的情绪:“我知道遇到这件事,你感到很难过、很委屈。”最后询问孩子:“那麽,你觉得,怎么办才好呢?”听听孩子想要怎么面对这个问题。那麽,这个过程本身,就已经发挥陪伴的最大功能——带给孩子继续面对问题的力量。
陪伴孩子因应挫败的具体途径身为父母,请坚实地相信一件事:“孩子自有其面对问题的能耐。”因此,大人要做的就是继续给出支持,让孩子感受到更多力量。具体而言,当孩子遇到困境时,家长可以透过以下途径陪伴孩子更有力量地因应问题。
1. 倾听孩子的处境:“发生了什么事?”一个正在困境中奋力挣扎的人,是很希望被看到、被关心的。这时候,家长只要用温和的口吻问道:“怎么啦?”“发生什么事了?”“可以多说一点吗?”“我想要知道多一点,好吗?”引导孩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出来。但过程中就只是听,不评价、不说道理。记得,孩子最不需要听到的,就是一道又一道“你该怎么做”的建议。收起这些想帮孩子解决问题的意图,只要倾听就好。
2. 回应孩子的情绪感受:“这一定很难受吧!”听了这么多,当然不可能什么都不回应。首先,也最迫切的,就是回应孩子在这个困境中的情绪感受,像是:“我知道,你一定很难受吧!”“心里很委屈吧!你一定很希望同学能理解你。”“你已经很努力了,结果却还是如此,一定充满无力感吧!”“光是坐在座位上,就一定感觉很煎熬吧!”用同理的态度说出孩子的情绪感受,让孩子感受到被充分理解,进而创建起关系链接。“知道有人懂我”这个念头,本身就能产生力量。
3. 询问孩子的解决方案:“那麽,你打算怎么办呢?”接著,多问一句话:“那怎么办呢?”“接下来,你会怎么做呢?”也就是,让孩子自己说说他面对问题时的因应策略与想法。只是,许多大人在听了孩子的解决方案后,便忍不住大肆批评:“这样行不通啦!”“难怪你会一直被困住!”接著滔滔不绝地说起各种自以为高明的方法,往往令孩子更感挫败。
家长要做的,是理性地与孩子讨论,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中的利弊得失,该如何落实,怎么做会更好。有时候,在这样的讨论下,会迸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4. 肯定孩子因应问题的过程:“你是怎么做到的?”当然,孩子也可能双手一摊,告诉你:“我不知道!”或者回答:“问题不可能被解决的。”这时候,家长可别急著信心喊话。请带著好奇询问孩子:“你是怎么撑下来的?”“即使压力这么大,你仍然愿意去面对,你是怎么做到?”
我们开始将回应的焦点,放在孩子因应问题的“过程”中(有别于“结果”,也就是,问题是否被成功解决了?)那些“不简单”与“难得”之处,目的是在让孩子见证自己因应问题的能力,同时,也传达出一份信任:“我相信,你是做得到的!”
这是在陪伴孩子因应挫败时,最强大也最不容易做到的回应方式。但家长若愿意透过一再地练习,便会发现,总有办法给出孩子一些肯定:
◎ 肯定孩子没有放弃。◎ 肯定孩子愿意面对。◎ 肯定孩子的求助行为。◎ 肯定孩子的积极态度。 ◎ 肯定孩子愿意采取行动。 ◎ 肯定孩子想要解决问题的企图。◎ 肯定孩子的体贴。◎ 肯定孩子的投入心思。
5. 感谢孩子的信任:“谢谢你愿意告诉我。”“谢谢你愿意告诉我”是句充满魔力的话语。当孩子愿意开口把心事告诉父母,正代表著对父母的信任,否则他大可以自己闷著头去面对困难就好,何必对大人示弱。所以我们需要先感谢孩子对我们的信任,让孩子知道我们感到被在乎,觉得自己是重要的。
尤其是面对那些常讲“不知道”“没差”“还好”或拒绝沟通的孩子,要重启链接与对话的途径之一,就是当孩子愿意多表达一点时(就算是说“不知道”也好),立刻回以“谢谢你愿意告诉我”这句话,往往会让孩子愿意与我们分享更多。
“发生了什么事?”
“你一定很难受吧!”
“那麽,你打算怎么办呢?”
“你是怎么做到的?”
“谢谢你愿意告诉我!”
时常表达这五句话,便能在陪伴孩子因应困境的过程中,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满满的爱与支持,即使害怕与无力,也愿意坚持下去。
你学起来了吗?
本文节录自:《》一书,陈志恒著,圆神出版。
- 2023-04-13让统计学生活化 世新开发创新课程 - 生活
- 2023-04-13新北艺术教育“遇见米勒在新埔”用爱填
- 2023-04-13曹承佑、裴斗娜重磅回归 从“秘密森林
- 2022-12-31秀智 木村心美 Angelababy 走入格林童话 -
- 2022-12-31重磅 | 易方达香港获《The Asset》“亚洲